|
[table=98%]
[tr][td][size=14px][align=left] 國產電影的紅火,離不開時下鋪天蓋地的宣傳,其手段何謂百家爭鳴,有的主打明星,有的特效,也有玩營銷策略造口碑的,林林總總。雖如此造勢下爛片依然不減,但對不明真相的群眾命中率還是比較高的。而近幾年這些電影前期宣傳策略中又多了一個選項,就是以暴力、粗口等為代表的重口味元素。 [/align][align=left] 早在去年《毒戰(zhàn)》的第一款預告片中,就有古天樂飾演毒販的死刑直擊、孫紅雷飾演警察吸毒的場面,同期在周星馳的采訪中,就表示即將上映的《西游降魔篇》中將恢復原著中“人與獸”的關系。公映之后得見,《毒戰(zhàn)》的暴力、吸毒場面比比皆是,《西游降魔篇》中吃人的鏡頭嚇哭祖國花朵。[/align][align=left] 電影是一種審美的客體,主動權掌握在觀眾這邊,因此人們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爸袊街乜谖丁彪娪肮倘荒軌驅﹄娪邦愋突皖}材深度化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但負面影響全因沒有分級制度,這也是中國多名導演呼吁“電影分級制”的關鍵所在。 [/align][align=left] 中國電影沒有分級,暫且不是文章討論的重點,這里重點關注在尺度之內的重口味元素,謂之“中國式重口味”,為何越來越多的電影將重口味當作賣點?重口味已經成為一股電影潮流?[/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第一部分 觀眾需要中國式“重口味”?
[/align][align=left] 一、外來重口味的潛移默化 [/align][align=left] 內地電影向來在尺度之內老老實實的發(fā)展,除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思想開放之潮出現了幾部漏網之魚(《黑樓孤魂》、《黑太陽731》),內地電影市場向來屬于“佛門清凈之地”,但也架不住“墻外的美酒墻內香”的誘惑。[/align][align=left] 從錄像廳、到VCD、DVD,直到如今的藍光和高清下載,盜版市場和網絡媒介的蓬勃讓那些無法在內地公映的香港電影、外國電影成為很多影迷觀摩的對象。在人家電影分級制度的面前,經典與重口味二者之間是沒有沖突的,《野獸刑警》中的“砍瓜切菜”、《地獄無門》里的食人村民,《上帝之城》中嗜殺的街頭史、《無恥混蛋》里暴力施加的暢快,要真的舉例的話,這可以開一場重口味佳作展銷會了。[/align][align=left] 正因為這些電影的存在,正因為改革開放后這些媒介渠道的發(fā)展,才讓國內觀眾有機會接受外來重口味的洗禮。通常而言,有的影迷是為了電影本身而去了,進而涉及到其中的重口味情節(jié),如《全金屬外殼》中殘暴的虐待場面、《沉默的羔羊》中剝皮情節(jié);不過更多的風流人士還是屬于獵奇心態(tài)作怪,沖著重口味本身來的,《生化危機》系列、《異形》系列這些就是代表。[/align][align=left] 如上這些電影論分級制度的話,單在好萊塢起碼也要被打上R級標簽,部分甚至NC-17級。國內院線中無法接觸到這類電影,影迷卻在自己“私人定制空間”中,觀賞欲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二、大眾觀影的獵奇心理 [/align][align=left] 經歷了外來重口味的洗禮之后,返回頭再看院線電影,就顯得比較“寡淡”了?!俺札S念佛”的日子是不好過,所以在新世紀初內地電影進入到大片時代后,內地電影的制作者們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除了對觀眾的吸引力之外,還要考慮到對電影情節(jié)的處理手法的升級。[/align][align=left] 1988年內地公映的《黑太陽731》,只因暴力太甚,宣傳時便打起“兒童不宜”的牌。值得說明的一點,雖然此舉觸發(fā)了很多觀眾的獵奇心態(tài)而趨之如騖,一些電影院也一度執(zhí)行了“觀眾需攜帶身份證”的相關規(guī)定,但后來無疾而終。直至新世紀初期,新一批“重口味”電影再度出現。 [/align][align=left] 在《投名狀》中,就出現了相對慘烈的畫面,被大炮轟碎的肢體、清軍射殺太平天國戰(zhàn)俘的情節(jié),不久之后的《十月圍城》中殺手圍剿義士的后30分鐘是連場的暴力、《武俠》中用大量慢鏡頭特寫來解釋“拳拳到肉”這個詞語。 [/align][align=left] 從這些電影中可以看出,一方面技術的發(fā)展讓電影中展現暴力的情節(jié)變得更加寫實化和直白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華語片一直以來暴力場景簡單的處理手法已經不滿足觀眾的欣賞口味。 [/align][align=left] 所以說,這些重口味場面,如今已經成為了一種賣點,利用觀眾對極端場面的好奇心來刺激消費,屢試不爽。比如在去年的恐怖片《守株人》中,未成年少女林妙可血肉模糊的縫嘴造型,雖赤裸裸的拷貝日本恐怖片《鬼來電2》,但在國內這種鏡頭還比較少見。不過賣點歸賣點,電影的質量跟重口味場面的多少其實是沒有關系的。[/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三、華語片的北美R級待遇[/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不過同樣的電影,在華語電影走出國門,進入外國市場或者好萊塢,恐怕就沒有那么幸運了。[/align][align=left] 在國外的分級制度是非常森嚴的,比如美國美國電影協(xié)會(MPAA)所規(guī)定的R級電影,里面包含成人內容,里面有較多的性愛、暴力、吸毒等場面和臟話,17歲以下觀眾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觀看。[/align][align=left] 具體標準中,假如一部電影中有吸毒場面及立刻被劃定為R級;過多的吸煙鏡頭,以“F字頭”為代表的粗口超過三句,就立刻與R級電影站隊,更不要說那些暴力場面了。而在英國的分級制度中更為奇葩,電影只要出現雙截棍,不管打不打,立刻18級(18歲以下觀眾禁止觀看)。[/align][align=left] 正因為有了如此嚴格的分級,國外電影才不必在如何應對審查而絞盡腦汁,只要有一些不合適未成年人觀看的鏡頭,可以用分級制度來劃定觀眾群體。這樣一來也使得不少華語電影在國外公映時被打上“限制級”的標簽。[/align][align=left] 舉幾個例子,在一些登陸好萊塢的華語電影中,被分為R級的電影不下少數,《葉問2》中充斥了連場的格斗、《南京!南京!》中的屠殺場面、《讓子彈飛》里開膛破肚,包括《金陵十三釵》這些作品都是R級,而《精武風云》屬于PG-13,各位可以詳細琢磨下二者的不同之處。[/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第二部分 中國式“重口味”電影生存現狀 [/align][align=left] 一、重口味的“優(yōu)點”[/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以暴力、粗口為代表的重口味鏡頭是隨著電影的發(fā)展而產生。1929年超現實作品《一條安達魯狗》用刀片割眼的情節(jié)就引起當時很多觀眾的不適。但隨著電影市場化特點的逐漸突出,重口味鏡頭也是電影發(fā)展一個必須要面對的途徑,因為一部分電影的價值是由觀眾手中的電影票決定的。[/align][align=left] 除了對感官上的刺激能激起觀眾的獵奇欲望,就是重口味場景是表現電影主題的一種手段。有的電影常常表現一種社會狀態(tài),暴力鏡頭的展現用藝術手段擴大了片中的不安定因素,讓觀眾感受到真實,發(fā)人深省,增強了這類電影的嚴肅主題,比如香港控訴不良少年的電影《三五成群》,和2012年蔡尚君的《人山人?!贰/align][align=left] 而另一部分電影則是將重口味鏡頭變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使暴力本身上升為一種美感,也就是傳說中的“暴力美學”,諸如《英雄》、《十面埋伏》這些電影。
內地不少得以公映的電影都在用重口味場景來深化主題,《大決戰(zhàn)》、《血戰(zhàn)臺兒莊》中的戰(zhàn)場慘烈、尸橫遍野歷歷在目,導演沒有將血淋淋的鏡頭直接表現給觀眾,而將暴力的最終結局呈現出來,依然能夠帶給觀眾一種“戰(zhàn)爭殘酷”的感受,這就是重口味場景特點之一。[/align][align=left] 而以上電影早已在電影院、電視臺上存在多時,沒有任何回避,再到如今的《毒戰(zhàn)》的中的重口味元素,不禁讓人感到好奇,中國電影審查制度,界限到底在哪里?[/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二、審查制度的界限[/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還記得在90年代中期《人民日報》上的一篇社論,就是在討論內地電影分級的可行性。當時正值施瓦辛格的《蒸發(fā)密令》(公映譯名《毀滅者》)公映,文章中就以此為例,指出施瓦辛格的子女們就沒有看過父親主演的很多電影,因為州長大人的很多電影都是R級。而《蒸發(fā)密令》在內地公映時,走進電影院的不乏一家老小,這大概是最早研究分級和審查之間空白的文章。 [/align][align=left] 就讓我們看看廣電總局的《電影管理條例》中關于“重口味”元素的規(guī)定。[/align][align=left]《電影片禁止載有內容》第七條:宣揚淫穢、賭博、暴力、教唆犯罪。[/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電影片應刪剪修改內容》第四條:夾雜兇殺、暴力、恐怖、鬼怪、靈異等內容,顛倒真假、善惡、美丑的價值取向,混淆正義與非正義的基本性質;刻意表現違法犯罪囂張氣焰,具體展示犯罪行為細節(jié),暴露特殊偵查手段;有強烈刺激性的兇殺、血腥、暴力、吸毒、賭博等情節(jié);有虐待俘虜、刑訊逼供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等情節(jié);有過度驚嚇恐怖的畫面、臺詞、背景音樂及聲音效果。[/align][align=left] 以上就是審查的界限,但要注意里面幾個關鍵字眼:“顛倒真假”、“刻意”、“強烈”、“過度”、“細節(jié)”。這就是華語電影內地公映時所要回避的東西。簡言之,重口味情節(jié)可以出現,但不能違背以上這些關鍵因素。[/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三、國產片摸著石頭過河[/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如上所言,能夠在內地公映的電影,并不是不能出現重口味鏡頭,但只有態(tài)度正確,而且不能故意營造細致的暴力場景,基本上就可以通過審查。比起香港、美國這些分級制度森嚴的國家和地區(qū),內地電影市場中對重口味場景的展現,一直以來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現象,一方面很像在自己電影加入一些極端場景作為賣點或者烘托主題,另一方面還對尺度的深淺做出揣摩。[/align][align=left] 如此一來,就產生了一個相對矛盾的地方,在沒有分就制度的情況下,這些“中國式重口味”情節(jié)是如何做到在不觸動審查底線的情況下,又能激發(fā)觀眾的欣賞口味呢?以《毒戰(zhàn)》為例,因為警匪片題材比較敏感,所以主創(chuàng)在拍攝的時候也是做了不少準備。[/align][align=left] 韋家輝坦言,“我們拍攝的時候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比如對吸毒的鏡頭就有一點點擔心,但是我們在大的方向上是很‘健康’的?!倍喷鞣逋嘎叮捌鋵嵱幸恍┘毠?jié)我們有兩手準備,同一場吸毒或者追查的戲,一場戲拍了兩個版本。兩個版本我們都拍,這也是電影為什么要拍那么久的原因?!盵/align][align=left] 所幸《毒戰(zhàn)》順利過審,別看吸毒、暴力、死刑場面讓很多觀眾驚呼:“難道審查制度放寬了?”其實聯系到《電影管理條例》就可以看出,電影主題很積極,這些鏡頭是為了烘托主題,展現販毒人員的下場,警察的艱辛,沒有“制度放寬”這一說,只有在電影工作者在過河之中,摸著了正確的“石頭”。[/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第三部分 中國式“重口味”電影的處理方式[/align][align=left] 所謂“中國式重口味”,就是為了從側面表示突出了真實感,又不直接展示過多血腥場面,突出過程回避結果,或者只表現結果沒有過程,也是很多電影對暴力場面處理中慣用的手法。[/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一、中國式“重口味”電影列舉[/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1、《西游降魔篇》[/align][align=left] 影片中開場沙僧魚怪時期吃掉村民,沒有展現血腥,卻強調突如其來的壓迫感。高老莊熔爐中被火烤的人體是妖怪肆虐的結果表現,后來孫悟空吃人的鏡頭只是動作,才有滿嘴血肉的面對鏡頭,這些場面都是從側面描寫,意在給觀眾廣闊的聯想空間,后者腦海的鏡頭要比電影中直白多了。[/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2、《一九四二》[/align][align=left] 馮小剛的這部電影嚴肅而沉重的展現了1942年河南饑荒的悲慘歷史災難,很多餓殍遍野的鏡頭令人不忍直視,其中野狗吃人的鏡頭相當血腥,爭議最大。實際情況是,馮小剛原本設計了更為殘酷的人吃人場面,但無法通過審查,只好改為狗吃人。[/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3、《賽德克巴萊》[/align][align=left] 作為一部史詩電影,充滿英雄主義和血腥的自衛(wèi)戰(zhàn),殺戮場面自然必不可少。當初本片在臺灣公映時飽受爭議,內地公映版中對其中的血腥和暴力鏡頭都做了相應的刪減和處理,但還是保留血腥的“獵頭”場景,因為這樣的暴力場面有益于強調民族的血性。[/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4、《血滴子》[/align][align=left] 該片自公映之初,就高舉“青春殘酷物語”的旗幟。片中開場大戰(zhàn)就有展示血滴子如何搞下人頭的情節(jié),還有頭顱的特寫,隨后蒲巴甲被“五牛分尸”、井柏然被亂斧砍死、阮經天提著黃曉明的人頭等情節(jié),畫面上不堪,但都是只展現過程或者結果的典范。[/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5、《浮城謎事》[/align][align=left] 這部寫實題材過審實屬不易,因為敏感話題太多,更有直觀展現人性丑惡的暴力元素,比如小三、富二代等話題,而片中秦昊飾演的角色殺掉流浪漢的情節(jié)更是毫無回避。原本婁燁設計這段情節(jié)的時候,是秦昊用鐵鎬從頭到尾拍死流浪漢,但卻卡殼于審查,最終婁燁放棄了署名權,這段情節(jié)在中段逐漸轉黑,但依然相當殘酷。[/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6、《讓子彈飛》[/align][align=left] 這部票房6.8億的華語電影,在北美公映時毫不猶豫的被打上了R級標簽,其中張默剖腹、陳坤捂著耳朵血液噴灑、葛優(yōu)“一分為二”的細節(jié),充滿cult風格,這就是電影血腥的地方;同時還有一些“有顏色”的段子、雙關語,這是黑色幽默的地方。但姜文對重口味的細節(jié)處理點到即止,有時甚至略去血漿噴灑的畫面,故可順利公映。[/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7、《證人》&《線人》[/align][align=left] 這是香港暴力電影進入內地的代表,兩部電影都比較殘酷,卻各自遵循了“側面展示”的效果,比如《證人》中被數根鋼筋穿過的汽車、謝霆鋒搬起巨石砸向張家輝時畫面轉黑?!毒€人》中同樣如此,結尾處教師大戰(zhàn)致敬《學校風云》,所有人物體無完膚,卻直白的鏡頭不多。兩部電影都突出了結果“慘狀”,很多香港電影都是以此為準則進入內地市場。[/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8、《白鹿原》[/align][align=left] 原著本身就是一部大尺度作品,電影版在經歷了無數次刪減之后,從四小時試映版到三小時電影節(jié)版,再到兩小時公映版,大段大段的情欲戲只剩下開場片段,表現的相當含蓄。但即便如此,這些情欲為主的重口味情節(jié)在國產電影中尚屬少見,大段的情欲戲空白為觀眾無限“瞎想”提供了基礎。[/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9、《武俠》[/align][align=left] 《武俠》要論重口味鏡頭實則不多,但卻有兩點契機值得參考。甄子丹與兩名劫匪搏斗時,劫匪之一被砍掉了耳朵,如果有印象的觀眾會發(fā)現,在之前的預告片中,有主觀的鏡頭表示砍刀如何切掉對方耳朵的細節(jié),而公映版只有“砍”的動作,下一個鏡頭哥們耳朵就不知去向。[/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 10、《志明與春嬌》系列[/align][align=left] 彭浩翔的《志明與春嬌》系列是重口味愛情片的代表,其中的粗口情節(jié)令人印象深刻。這個系列實則表現的是港片趣味的表現,純屬小清新式低俗,用句俗話來說就是“接地氣”。同時在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也有成堆的粗口和“打手槍”等低俗情節(jié),只不過在公映版中被刪除或重新配音。[/align]
http://www.nttbt.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303/01/142619jc6chpc0ccc20zk2.jpghttp://www.nttbt.com/data/attachment/album/201303/01/142621g9xex8gzll83n0x3.jpg
[/size]
[/td][/tr]
[/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