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刻門墩
1 Q0 K4 M f$ ^' M( n( i% [地址:戶縣西街火神廟巷23號
$ ^: k# ^& l, A% M' L建筑年代:清末
$ M% |- i4 R0 h3 _9 @ X, f& K* S* _# F, x+ C
關(guān)家勢大人害怕,
3 o- u0 J4 J4 k% c南家生意遍天下,2 Q* A7 E! N m
景家出入花花轎,- b9 `+ O2 t# p. B2 {3 z
王家的租車不下套。' n! F/ U- L. k) k, t; e! d
" n2 `, }6 O" ^- ]
戶縣曾經(jīng)流傳過這樣一首民謠,這民謠里面的王家,就是曾經(jīng)的戶縣首富王文軒。我們下一站,便是王文軒故居。我看了一下手上的資料:王文軒故居,位于甘亭鎮(zhèn)西街火神廟巷23號,坐東向西,東西長56.5米,南北寬22.6米,占地1276.9平方米。整個院落由南北兩院四進(jìn)四合院組成,一共有七間的跨度。/ o1 x; w, l. m+ |3 g
; D* y% R# F: Q8 B我們進(jìn)入這座大宅院,是從南院的門進(jìn)去的,小門樓開在前廳房與廳房南山墻之間,為一間磚木垂花門,小青瓦屋面,清水脊,正中安有一合兩扇實(shí)木板門,門上有32個鐵泡釘和一副鐵門鈸,門環(huán)。門楣之上有磚雕文字,已辨別不清,且不管它。7 c$ R& K) P- N: D/ \
" Q! j& W2 D ]進(jìn)院子細(xì)看,南院比較完整,有個小門樓、前廳房、廳房、樓房。前廳房三間,硬山頂,小青瓦屋面,灰陶脊。廳房三間,硬山頂,青瓦屋面,灰色的屋脊,額枋刻有三層透雕吉祥花草圖案。廈房一間,樓房三間,為露明式二層閣樓,硬山頂,小青瓦屋面,灰陶脊。明間二樓板壁可識,其余已非原貌。外面斜靠著一個笨重古老的木梯,顯然是有些年代了。一個老太太說:“你知道不,前廳房就是以前王家的仆人住的,廳房是家里的客人住的,樓房是家里長輩住的,兩邊這廂房,是兒子孫子一代住的,后面還有樓房,就是沒有出門的姑娘住的,你們到后面看去,后面還有后花園呢,園門都在?!蔽覀兣苋タ矗挥袀€園門,卻早已沒有了“地主家的后花園”,代之的是一片荒廢的空地。
5 ?& c ~5 D9 P0 f( ^8 E3 r' I3 f
0 S) }- d3 `# _! {1 C U) ~南北兩院由三個圓拱門相通,可以來往。
" c$ m. Q: l" E+ Z& k; u* e u, O5 {+ t- ]
北院,東邊是前廳房三間,硬山頂。接著往西走,是廳房三間,穿過一個狹小的過道,后面是樓房,為三間露明式磚木二層閣樓,閣樓保存得基本完好,中間一間開著兩扇門,兩邊有兩扇隔扇花窗,與二層板壁相接,上房尚存,但里面已經(jīng)住的是租房的房客了,我們也不便打擾,即使進(jìn)去看,屋里也早沒了原先的家具擺設(shè)。北院與南院,中間有個雕花的園門相連接,在每一進(jìn)屋子的中間,也有園門相連,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已經(jīng)是封住的殘?jiān)?。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個大院子,中間的過道很狹窄,每一進(jìn)房子中間都有個非常小的院子,低于房子很多,中間有排水的滲井?;蛟S是為了防止家人、仆人著急的時候也不能大步奔走,更沒有寬敞的院子供他們雞飛狗跳,隨時都要保持大戶人家的風(fēng)度和家教。& N8 x# D8 q+ x; [; s
0 @( @! P a( j; }; k4 B
所有的房間,我們都沒有進(jìn)去看,因?yàn)槲覀冎?,這里已經(jīng)不再是戶縣首富王文軒的家,那么,所有的他那個時代的家的影子,也就只剩下房子沒有逝去,像一個故事輪廓一樣,供人們想象。0 B* x# F( H6 U6 f9 r
+ }2 v* f, }8 n
, O/ T" j# z" d6 y王文軒故居舊事) ?/ M1 a0 k q- A7 T# s, I
講述者 王建樂(王文軒孫)7 y1 r, w9 Z/ g$ \
家有家規(guī) 誠信仁義* O( z! Q6 f% E. @/ k( c
0 b& P- D$ U0 [+ m
說起我家自己經(jīng)營的永記,我就想起來那個山西“把式”,他是我太爺爺手里的“把式”。我印象中,他是個中等個,不太言語。永記是不是跟山西的永記有關(guān)系,現(xiàn)在已經(jīng)都沒辦法考證了。我家的字號,分離了好多次,后來店鋪?zhàn)龃罅?,聘他?jīng)營著我家的店鋪,每年預(yù)算之后,分紅方案,都會給我爺爺一個交代,我們店里有他的股份,按照他的收入占據(jù)多大的股份。他經(jīng)營著“永記”店,做布匹買賣,一直經(jīng)營到公私合營。原先的人,把店鋪稱作“高房點(diǎn)”,一般店鋪,都是土坯的柜臺,柜臺高出外面很多,山西掌柜給我家安裝了玻璃柜臺,他做生意就很紅火。后來這個掌柜的,還來過我家,1957年公私合營的時候,他來問過他的股份。山西人講究仁義信譽(yù),后來離開我家的時候,把賬盤清,帶了一把算盤一桿秤,給我爺磕了幾個頭,走了。他的名字我記不起來了。這個要問弋大呢。弋大是我家以前的管家,我叫他弋大。, M4 i T; X1 N% P( c
n7 A# Y& B8 v9 N# F" U我爺爺是個讀書人,我印象中他性格溫和。我家的興盛和他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讀書回家后一直經(jīng)商,而且善于經(jīng)商。我爺爺有弟兄兩個,太爺爺王定邦把家產(chǎn)分成了兩份,二爺爺不善經(jīng)營,后來把家產(chǎn)撲騰散盡。聽說,他經(jīng)常虧損了之后,我爺爺都想辦法幫扶他,有一次,我爺爺扶持他,給他量了些米,讓他去賣鏡糕,結(jié)果還是賠了精光。: g: c0 L8 W8 h. b- ?' T" X% F
* Y2 j+ Q' d# u$ f0 _) M5 [% E
聽我父親(王世鐸)說,我爺爺曾和別人打賭,看見路上有人挑著一擔(dān)柿子,有人就問,你敢不敢把他的柿子盤下來?我爺爺二話不說,盤下了柿子,不一會兒,就有人圍了上來吃柿子,吃完數(shù)著地上的柿子蒂給錢,結(jié)果,真的賺了不少錢。我家里還開過當(dāng)鋪?,F(xiàn)在我家里還放著當(dāng)年當(dāng)鋪里的大木牌“當(dāng)”字,很沉,估計(jì)是楠木的。% m1 D: C4 C0 D$ K5 Z1 S4 @) Z+ L
4 a/ P4 z) T: X( W/ U聽家里說,我爺爺那時候家規(guī)很嚴(yán),這么大的家,只雇了兩個女傭,我家的鋪?zhàn)樱依锶耸遣荒茈S便去的,更不能到店鋪里面拿任何東西。我家主要是以收租子、經(jīng)營土地為主。我曾經(jīng)問過我爸,你整天買那么多土地干啥,不能吃不能喝,父親說,這是爺爺立的規(guī)矩,土地是最讓他安心的。那時候,我家收佃戶的租子,設(shè)立了好幾個收租點(diǎn),都有管家每年雇人收租子,我家的人都沒有到地里去過,甚至不知道家里究竟有多少地,家里有長工多少,馬匹有多少,我都不知道。我只記得,每年管家都給長工發(fā)一雙草鞋、蓑衣、雨帽。只聽說,我家的馬車排著隊(duì)出去,風(fēng)光得很,沒有誰家的馬比得上。- x8 t, l/ X0 i8 ?% u& g
我爺爺很重視我父親、伯父的教育,我伯父上過延安抗大,是個革命者,后來去復(fù)旦大學(xué)從事教育。我父親讀的是西安高中,父親說,管家趕著轎車把他送到學(xué)校,放假再接回來,平時是不回家休息的。我父親讀書回來,開始接手家里的生意,大概一年多,就公私合營了。后來,我家的院子在1959年至1962年曾作為“地主莊園”博物館對外開放。6 b4 o& L$ ]# t; W$ m
' o5 {$ W3 K. C: }, t
這些都是我逮到的只言片語,其他的事,我都不知道了。
' e! m% ]: Y: k7 V( i
+ |% z' z2 P) G! D y' ~8 \3 p我的爺爺是地主 12院街房13頃地3 S2 z: V* B+ B7 S
% e0 Y7 d8 ] S/ L' j' c
我爺爺王文軒。以前讀了很多書,他從西安讀書回來,就開始經(jīng)營家里的家業(yè)。你們看到的這房子,是我爺爺跟別人換了院子,重新蓋的。" j. |( N( h) T( I. [$ [/ _' w
0 T- Z$ z% C- w' ~3 |我爺爺那會,家里養(yǎng)了很多匹馬,你們看到的這一片房子,都是我家的房子,臨街的這一溜,是我家原來的馬坊、柴房。我家還養(yǎng)了一匹赤兔馬,每年都要給馬放一回血,防止馬太肥了。我聽老人說,我家的房子,規(guī)模不光是這些居住的房子,街口,我們家有12院街房,都是四合院,有水地和旱地13頃地。水地邊上,有我們家自己的水磨,糧食打下來,就可以磨成面。旱地那塊,有我們家的油坊。每年農(nóng)耕的時候,我爺爺都是吩咐長工們先把他們家里的莊稼收完,才開始收我們家的莊稼。現(xiàn)在看來,這是我爺爺這個地主和別人不同的地方,他懂得用人和經(jīng)營的策略。我們家的店鋪,大部分都租出去了,有鐵匠鋪、雜貨鋪、藥鋪等等,只有一家永記是我們自己經(jīng)營著的,在縣城西沂順永、沂順德、永記三個老字號,就是我爺爺清末民初時開起來的。
! J4 U5 k) B5 {! o
* k& w0 m1 v' q' r王九思的傳奇故事 武狀元一怒改家訓(xùn)
1 B0 t0 c7 i" e* ^1 K e! [
$ f4 S1 S0 r( E) A+ @- [# M我們家的祖上,追溯起來,應(yīng)該和王九思是一脈。關(guān)于王九思,我所知道的,估計(jì)還沒有大家多。王九思,明弘治九年(1496)考中進(jìn)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職。王九思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邊貢、王廷相、徐貞卿齊名,稱之為“弘治七子”。我所知道的,就是他跟澇河龍王相交往的一段傳說。說王九思和龍王相互來往,有一天,王九思說,你我交往這么久,我都沒見過你的真身,龍王讓人拿來一個杯子,化身一條小龍?jiān)诒兴?,王九思不信,龍王回答,我的真身害怕嚇到你,還是不見的好。王九思不依,于是兩人約好某天在澇河的橋頭見面,到了約定的那一天,龍王從橋的十個橋洞從北向南盤繞過去,河上霧很大,王九思不見龍王影子,只看見橋頭一個碩大的龍頭朝他噴著霧氣,王九思當(dāng)場嚇?biāo)?。后人在澇河橋上刻了條石龍,龍頭向南,龍尾向北,分別伸出米余。# d: k/ l/ C, O: p6 A
% i1 l- h" n+ k$ @- C# t4 C7 A1 \1 x. A* _0 L3 f4 N
你們看到的門上的匾額就是我太爺爺王定邦寫的“勤耕苦讀”四個字。我太爺爺王定邦,是清同治九年武狀元,官至營千總。聽家里的老人講,我太爺爺一身好武藝,騎術(shù)非常好,每天早上去澇河邊練功,我們家房子底下的石頭,都是我太爺爺兩個胳膊從澇河邊夾回來的。聽我家老人傳講,我太爺爺當(dāng)年考武狀元,考試的項(xiàng)目是騎馬,每個參加考試的人都騎一匹快馬,在賽場的中途橫著拉一根鐵絲,高度剛剛勒在馬脖子的位置,飛馬過去,要眼疾手快力氣大,飛快地?fù)纹痂F絲,馬和人都從鐵絲下面穿過,第一個到達(dá)終點(diǎn)的,就是勝出者。這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稍有差池,會連人帶馬摔下來。他寫這塊額匾,據(jù)聽說,是一些文人同僚笑話他沒文化,他一怒之下,寫了這四個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