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城墻 于 2011-3-22 14:17 編輯
, J& ]' T5 K8 @4 M& J% R5 A4 I; C9 a' o
設定正確標準的自行車騎乘姿勢-越野山地車/公路車新手入門
~3 ~8 i4 A: b# c2 U1 坐墊角度
% p0 T# X8 F2 [- t+ ~4 t2 坐墊高度. P# I3 P# t* a6 D
3 坐墊的前后位置
1 O8 p0 d9 v' e0 Z9 A# ?4 龍頭的高度長度
) {/ {2 j H" b) d0 Y$ ]5 f" N5 煞車把角度+ w$ x. c+ j, I2 s: w7 L9 j* F L; q
6 煞車把手位置
3 |8 m+ Y6 h$ ~8 `! u7 把手寬度- f0 ]2 _ X8 k+ r
8 總結3 x7 R& N! G `6 p3 M$ b& D, p ?: t5 k1 i
很多人以為單車買了不就可以騎了?其實這是很不對的觀念。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長、手長、腳長都不一樣,即使買到了尺寸對的單車,也不代表這輛單車是真正適合你的身材。其實只要參考以下簡單的“設定一撇步”,花一點時間、心思作一下調整,就一定能讓單車乖乖地‘服侍’你喔!別懶惰,請花幾分鐘時間跟我們一起檢查看看吧:
6 e5 E( c) M- ]2 q! f7 @坐墊角度
' u9 S. s1 }0 J1 ]首先先調整最簡單的坐墊角度。坐墊的角度大致上要保持水平,由于目前市面上的坐墊的墊面大多是弧面,用目視可能不太準確,所以可以先拿一把長尺放在坐墊上,再用眼睛目測抓水平,這樣就容易多了。7 d5 i, K1 u) H# I3 {
不過坐墊得角度絕不是死板板的。比如說,有些人騎完車后常常會抱怨胯下痛,這或許是坐墊前端的壓力過大所致,這是可以將坐墊的鼻端稍稍向下調整一點,這樣做可以減輕對胯下部位的壓力,特別是在上坡的時候。相反地,有些人不是很長騎上坡,反而喜愛沖下破的樂趣,而沖下坡時因為要控制重心的關系,騎乘者常常會在坐墊與坐墊后方移來移去的,這時最好將坐墊鼻端稍微往上仰個幾度,同時將坐管高度放低,這樣做有助于下坡時身體在坐墊上的靈活度。, J1 a9 k. H0 ]
9 T, g8 I7 O/ R, O7 @+ K u a0 ]: F8 B3 x6 T4 ?: D
9 w- T: w2 s% A' W坐墊高度
. n" r! l. E: N1 i) O, A) m再來就是設定坐墊的高度了。坐墊的高度是單車設定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尤其與膝蓋傷害與踏踩出力息息相關。坐墊太高的話膝蓋容易受傷,而且重心太高也容易產生意外;太低的話腳踏踩不出力量,長期用不正確的姿勢踩踏也會對膝蓋與腿部產生不好的影響。唯有正確的坐墊高度才能真正發(fā)揮出應有的踩踏效率、并擁有最正確健康又不傷害身體的踩踏姿勢,而且不但不會蘿卜腿,而且還能修飾腿型喔!! U* N" r. n& Z- w% q
膝關節(jié)是單車運動時使用最頻繁的身體部位,但也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當我們的腿每踩踏一圈,膝關節(jié)就會活動一次,這樣頻繁的動作,如果施力的方法、方向或位置不正確的話,很容易就會讓膝關節(jié)受傷、甚至一輩子都不能騎車(很多膝關節(jié)的傷害是很難康復會來的),所以一定要小心才行!
& x" H+ \1 ]3 I6 g. h8 S. _/ h設定坐墊高度常常聽一些專家說什么要(胯下長*0.885)如何如何量測的?其實你不打算當一個選手的話,真的不需要將一件簡單的事情搞得那樣復雜。初學者只要先將“腳跟”放在踏板上,然后踩幾下,慢慢地調整坐墊高度,等到踏到最低點時膝蓋正好打直(如圖B1),這時候的坐墊高度就已經八九不離十了!依照這樣的標準坐墊高度,再將“腳掌”放回原來的標準踩踏位置,如此一來,膝蓋在踩踏的最低點時自然就會有一點點彎曲(如圖B2),這樣的伸展姿勢既可以兼顧踩踏事的出力,也不會讓膝關節(jié)再踩踏時受傷。當然,如果新手一下子無法習慣這樣的高騎乘位置,也可以將這個“標準坐墊高度”再降低一、兩公分、甚至三、四公分,還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圍。2 n/ d# u0 V" A3 S/ D- p- J
設定坐墊高度時最忌諱將坐墊拉得太高(路上有很多中學生喜歡???,刻意將坐墊拉得很高很高,假裝自己腳很長的樣子),這樣的坐墊高度在踩踏時會讓膝蓋打直(如圖B3),是很危險的動作!像單車運動這樣需要雙腿頻繁地作踩踏回轉的動作,這時如果還讓膝蓋打直,不僅會讓踩踏有“頓點”發(fā)生,影響踩踏的連續(xù)性,而且打直時的膝蓋也很傷膝關節(jié)及腿部韌帶。雖然拉高坐墊后會有一種將踩踏力量“直直打出”的錯覺,好像要這種姿勢才能踏出去,但其實不然,不管是肌肉還是膝關節(jié)都很容易在這時(膝蓋打直)磨損受傷。所以一點要記??!騎車踩踏是切忌不能讓膝蓋打直。- N, q0 `$ z6 L& u; l
坐墊高度也不能太低,一般初學者由于不習慣高重心的騎車姿勢,所以往往會將高度下拉,而且拉得太多,這樣“蹲騎”的姿勢會讓腿部的力量伸展不開來(如圖B4),雖然騎車時安心了些(因為重心低、而且腳掌可以踏到地面的緣故),但舒展不開的大腿、小腿、與膝蓋不止會讓你騎不快,長時間下來也容易造成肌肉與關節(jié)的磨損。4 E) [, H0 Y$ c% M
因此,我們在這里建議,還是先將自己的“標準坐墊高度”找出來,之后可以稍微降低幾公分,慢慢習慣重心的變化,然后再一點一點地(半公分或一公分)向上調整,一直到找到那個既可以讓你安心自信、又可以兼顧踩踏出力、并且能避免身體受傷的好位置(如圖B5)。 2 P6 Z0 u- ~ j# y( b
. J3 h; ?/ i. D! ?
( F% O7 A0 c: L7 P 6 S7 y- M" H8 X+ ^ V; |* i
坐墊的前后位置 c9 m" A: ^" ]0 y7 ?7 i# V' V6 Z
坐墊的前后位置其實也與膝關節(jié)大有關系,但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節(jié)。一般車友或車店往往以“好看不好看?”或“酷不酷?”等外觀因素來決定坐墊的前后位置,這樣是很不對的。坐墊的前后位置,與坐墊高度同樣影響膝關節(jié)甚巨,所以設定時一定要小心謹慎才對。
, O$ `0 _& q5 c% R0 E3 n坐墊前后位置的設定其實相當簡單:先在坐墊上坐好,將腳掌放在踏板上正確的位置(如圖C1)然后踩個幾下,接著將踏板擺成水平,這是前腳的“膝蓋下點”所垂下的垂直線要剛好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踏板軸),這樣就完成了(如圖C2)!如果垂線沒有通過踏板的中心位置,就要依次調整坐墊的位置。(如圖C3)坐墊位置就太過前面,而圖C4則是太后面,坐墊位置太過前面或后面會影響到腿部的踩踏出力,與膝蓋的磨耗也息息相關,所以不可不小心。- d& |; |/ D. d( p
這個位置當然也不是死的,而是有一點彈性:如果位置再后面一點點,可以讓大腿的出力更好更直接,適合喜歡“大腳踩踏”方式的高出力型猛男;如果位置再前面一點點則可以染膝蓋與小腿的回轉更順暢,適合喜歡“她會轉速”的朋友(踩踏出力小一些、但踩踏速度快一些)。但不管是向前向后,移動的位置都不可超過標準位置2.5公分以上,超過的話很容易就會傷及膝蓋與肌肉。* L# {! P4 u z8 s9 x
一般車友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將坐墊放在過于后面的位置(如圖C4),這樣做好像能燃車子看起來更俊更酷,踩踏是好像也比較容易有那種扎實的踩踏感,但這樣硬操的結果,長期下來其實對膝蓋時會有所損傷的。
: U* ]! `; H Q- E
9 l8 P. y: Q' L/ G" X, Y龍頭的高度長度3 E, E5 R4 p6 b3 g5 ^8 |
龍頭的高度長度主要是在調整體重壓在單車上時的配重,同時也會影響操控的靈活度。正常騎行時,我們應該將身體的重量均勻分配在騎車的“金三角”:分別是“手把”、“坐墊”與“腳踏”上(如圖D3)。不常騎車或沒有騎車運動習慣的人,由于不善于使用上半身的肌肉群,腰部也不經常運動到,所以會不自覺地將龍頭把手的位置弄得又高又近(接近身體),讓騎車的姿勢好像平常坐著的姿勢那樣(如圖D2)。但這樣看起來技術富有自然的姿勢其實會讓身體的重量過于集中在“坐墊”上,而“把手”所分到的重量卻只是點到為止。這樣的設定一開始雖然可以感覺到很自然舒服,但將大多的身體重量壓在臀部(坐墊)上,騎乘久了之后臀部會因為壓力過大而產生不舒服,跨下的部位也容易會有麻木的感覺。另外,像這樣太過于“正直”騎姿將使得騎乘者的脊椎直接面對地面所傳來的沖擊,久了后就會產生腰酸背痛,長期下來對身體其實是很不好的。所以設定龍頭的高度與長度時,千萬不要一味地想將龍頭加高縮短;相反地,要將龍頭設定在適切的位置,讓身體的重量能夠分一些到把手上面去(也就是上半身與手臂的肌肉上)。雖然一開始時會因為這邊的肌肉群平時很少用到的關系,所以會感覺比較無力而且容易疲憊,但騎過一兩次車、等肌肉群習慣這樣的使用方式與強度后,酸痛不適的感覺自然就會消失。所以設定龍頭的長度高度時一定要記住“騎車黃金三角333配重原則”。
$ M/ L) m0 K( D龍頭的長度則會隨著車子上管長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由于每臺車子的上管長度不盡相同,所以龍頭長度也不是個固定的數字。龍頭過短的話體重不容易壓在前輪上,騎車時操控容易有些輕飄飄的感覺,上坡時前輪也比較容易浮起,產生危險或打亂節(jié)奏,而且上半身的力量也會有施展不開的感覺;相反地,龍頭過長則會放太多重量在前輪上,除了會讓操控礙手礙腳之外,下坡時重心太過前面、后輪載重不夠容易浮起或導致抓地力不足,對騎乘安全也會大打折扣,上半身過于拉伸也會增加疲累感。所以選擇適當的龍頭長度往往是新車設定最要的一環(huán),但也是店家最不容易(或不愿意)調整、而且是消費者最不容易馬上感受到效果的一項設定。 q/ @5 R( V( r: C
所以說,專業(yè)的單車店家一定要準備多種龍頭長度供消費者設定或選換。把手可以適當鋸短、坐管坐墊也都可以輕易使用快拆或工具調整,唯獨龍頭是得大費周章的更換,是最不容易調整的操控零件。不過,一定不能怕麻煩,一點要找到自己最適合的龍頭長度高度才行!
% O+ Z s2 c5 x3 h# B! }' J除了店家能為你建議設定外,我們也建議車友可以多購一些不同長度的龍頭。偶爾更換一下,這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最好最舒適的騎車黃金三角”位置。騎起車來才能更不費力、也更安全。
L$ o8 a/ ?. }9 c4 m
$ n- p$ g, Z" v$ O1 o
/ V" ]" e- r( q9 b6 m. g * b/ z# O" A5 J& h( Y
: ~( p- q- L+ _6 V; H
煞車把角度
+ `5 n% K" ~6 k; w9 _騎車前一定要先學會停下車,也就是煞車。這是安全騎乘的第一步。煞車把手的角度當然也就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I1 g# z) }" C& t# D N
煞車把手一般可以先設定在35-45度之間,讓騎乘時,手背與前臂可以打平為準(如圖E1)。如果手背與前臂間的角度上彎(如圖E2)或下彎(如圖E3)太多,都表示把手的角度不對,得重新調整。& `( @: j7 q) \2 m( K6 j- ^& I% l
正確的煞車把手角度可以讓手臂手掌的肌肉能最舒服,而且能最快速地施力與反應。記住,讓車子停下來,也就是煞車,是騎乘單車安全的第一步。一點要將煞車把手放在最好最對最自然的位置,這樣遇到意外時才能讓危險發(fā)生的機會降到最低。% B) e3 K: ]) K# ]
/ Z( v) n/ H7 ^, f, k1 T/ P
煞車把手位置( E( W$ P/ x* L% E; h' U; y
煞車把手的角度對了還不夠,手指是否能正確地控制手把也是關鍵?,F(xiàn)在的自行車零件多以歐美人的體型作標準,因此對東方人來說。尺寸上往往大了一號,讓人“指長莫基”。還好,經過多年的演化,現(xiàn)在的煞車把手大多都是有很寬廣的調整空間了。所以只要請店家老板將煞車手把的位置依照你的手掌大小、手指長度作調整,基本上食指與中指的第二節(jié)要可以穩(wěn)穩(wěn)地放在煞車把手上才算及格(如圖E4),這樣真正遇到危險時,剎車的反應時間與力道才夠快夠有力。
( V, V, f _0 t% N尤其是手掌小的女性朋友一定要特別注意這點!千萬不要拿你小小的手掌手指去屈就那個設計給西方大男人用得大大的把手,其實只要一丁點的調整,就能夠讓車子變成你身體的一部分。安全是絕對不能偷懶的哦
. O4 a" Q" w- N" I0 c
, T) T% E. g, X! c 3 e7 U' B3 N4 J* `4 V r
+ P) P# j# L' k' o3 ^# U; s* ]把手寬度
) A$ ?' D7 r1 T: R; {車把手的寬度大概要比肩膀再寬一些些,至少要與肩膀同寬,這樣操控室才會靈巧有力,而且胸部肌肉自然舒展,可以呼吸得很順暢(如圖F1)。
9 w( R' U, t H太窄的車把手寬度會讓轉彎時礙手礙腳,既影響操控也危險,而且也沒法大口呼吸(如圖F3)。
$ ~2 a, q. A: h: n4 ^/ a但過寬的車把手寬度也不好,操作起來會像在開“拖拉機”(卡車),上半身也容易太前傾,徒增氣力、增加腰部的負擔(如圖F2)。' R* I7 N2 E& g
$ p" b& V$ _, C2 ^0 R: Q4 j( n
6 d6 q% p+ c7 A9 X7 E# A
總結
, w* ?$ r: [6 `( V- m5 r; \所以,當你將坐墊的角度、高度、與前后位置、還有龍頭的高度長度、以及把手的寬度都照以上的方法設定對后,騎乘的姿勢便會像圖G1
v! C/ e S' y5 h) g; D這樣,膝蓋與腿部能真正使出氣力并不容易受到運動傷害;上半身則是略成一個“弓”狀,可以自然吸收路面的沖擊與震動;而前手臂微張微彎,也稍微負載著上半身的重量(如圖G2);手指則是很自然地放在煞車手把上,可以快速輕易地停下車來。這樣一來就可以完成單車的設定了!準備開始騎車啰!
! o. Y- Z4 d& c) o4 z6 Y9 H5 d6 c2 c- r0 y7 i) D
- T0 X8 c3 [& P. b/ g+ _! z: _
1 Z/ c9 N3 U& b% ?
8 R+ B* X4 {. x: n0 @
& l) \# P6 T A4 { | |  | | |
|
, Q1 r3 B$ C. L4 L7 q, S6 w: M! I" Q0 @7 u
7 w* @" {* k# J3 D2 m, r( {. i* n, Q
3 {" |- z7 |3 s
* g# t V8 e' `; s, k3 \ |
& D: X6 h$ c6 o/ c7 h) V; J2 X' H: }% b0 d/ ^' k' z
) N# T# H9 p( a- G' C9 b 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