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住在安善坊 (2010-10-24 01:53:00)轉載標簽: 王氏西安三箭定天山里坊制長安志·安善坊雜談 分類: 書能香我不需花 5 B! {5 {3 |& C' P; o m: U9 r5 O
3 x1 M% C7 _! a+ `9 O" V' P, e
. I' h3 c# ]4 O6 l2 e, W; ]) p- G+ M l2 `8 q0 v
' W- y) V2 S% o! d 秋夜,在臺燈下讀《庵上坊》,柔柔的燈光映著淺淺的文字、淡淡的插圖。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口述、文字和圖像”,口述的歷史、文字的轉換,圖像的真實,一切的一切都讀著隨心,看著如意。
" M1 H% y; @! y' ]; S1 u6 c! o8 T! {" L
# d5 ?" {9 \% A5 _2 j6 g+ u0 \2 w3 J4 V
以小說似的散文筆法開頭,這個開篇就像秋波里的漣漪——
3 q1 M: y& i7 c7 n9 ]" j
6 z6 Y$ B% C7 l+ G
& Y8 b. q; v* q/ @6 l) f
8 V, B+ i2 r+ l5 |2 t( j3 G和別的女人一樣,從彎腰走進花轎的那一刻起,她的名字就被忘掉了。我們只知道她的娘家姓王,她要嫁的人叫馬若愚。以后,在正式的場合和行文中,她將被稱作王氏或馬王氏;平日里,按照婆家當地的風俗,長者可稱她“若愚家里”、“老大家里”;即使回到娘家省親,母親也不會再叫她的乳名或學名,而是稱她“庵上的”——這其實是她婆家所在村子的名字——以表明她已經出嫁。
P/ Q! G% j) W/ Z5 Z$ V
3 f# @, }( F# S! a+ P8 p2 b + f- P4 |- u( H
; z4 T. ?: w8 Y7 }5 `2 P4 I# T8 w
很多年以后,她那沒有名字的名字仍然留在石頭上。有兩行完全相同的小字,工整而清晰地刻在庵上村一座青石牌坊的兩面:
% [" n2 V+ L1 x/ j1 R( o0 V9 w' x
8 Q6 v* a0 D5 @& H# [& n
4 e7 J1 h$ g) S/ S& Z
6 k( I2 ~0 I$ r7 p旌表儒童馬若愚$ O- y7 U- I6 f+ i
" }4 |( L1 h7 `8 e, G3 A" y
妻王氏節(jié)孝坊. @& J+ }4 p& }# ?5 K" g; {
0 d( F5 p3 C: P9 I 8 L2 M' X1 n0 Y5 `5 a. y
, O' z( |$ `; a于是,作者開始了娓娓動聽的講述,關于這座坊。于是,我一口氣讀完了,如飲美酒,我總是喜歡一飲而盡。秋夜深,一座坊,在安丘,同樣立在深的秋夜,但它的故事和它的故事里的故事以及故事外的故事,都是那么一而再地吸引著我,如綿綿長夜里的微笑。
4 L, F6 @3 R) h8 W" N7 {& \. C8 o1 l+ M+ I0 S% V( X% Q* ?
" y9 j: V3 V7 E$ A# ?
5 v& S. z5 s v8 z一座牌坊,幾個時代,若干的人,傳說,民謠,家譜,詩歌,縣志……有時,好像看不清歷史的真實,如行走在秋夜,耳邊總有斷續(xù)的聲響,眼前總有些微的光影,但歷史的感覺就該如此啊,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境遇。后輩讀他們的命運,都像是云煙,不經意間飄過了。面對著他們也曾經面對過的牌坊,你能看到歷史的風霜刻在上面,幻化成各類的講述和記錄。+ q% L, j, C1 D5 V
' R4 b0 _0 e7 h: l1 ^# S; c
# |5 y1 I/ y+ r; p* i
; T' q8 e: A3 D& Q8 O5 H
有個詩人說過——不要相信史籍,史籍有真有偽。寧愿相信講古,講古才是心扉。關于庵上坊的講古也好,記錄也好,作者都一步一步地在書中呈現,都是在說歷史,其實它的背后,都是在說人性和人心。某位老師說歷史其實是個什么玩意兒,這不是在罵自己的祖先嗎?甚至是在罵自己,這位老師也創(chuàng)造了歷史呢。) z x& r3 x4 `
6 h4 Q7 C% T# e! g
* s( r6 @9 m3 e+ t6 s' M
3 {( _# L5 a+ U4 L3 e/ w: [前面說了讀罷的感受,算是開胃的甜點,下面上主菜。牌坊這種建筑,原來起源于中古時期城市的里坊制。何謂里坊呢?古代民居所聚曰里,里門曰閭,士有嘉德懿行,特旨旌表,榜于門上者,謂之“表閭”。魏晉以降或云坊。古時三百步為一里,可見里坊制,就是城市中的三百步見方組成一個固定的區(qū)域,名曰里坊,如同現在的小區(qū)。但古時為便于管理,維持治安,里坊四周都有圍墻,東西或四面開門,這坊門就是后來牌坊的雛形。
6 D; ^% c7 U/ Z( t) ]5 D
' I3 x7 {) u* v- p# q7 ]. T0 s
4 G2 O ~# R" X, p8 C) K& m {" [8 V
最早出現里坊的城市或是曹魏早期的都城鄴城(河北臨漳)。遙想當年,三曹七子,可能就在里坊中煮酒賦詩,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那最早的牌坊,見證過他們的文采風流。而里坊制的鼎盛代表則是盛唐的長安城。- ^9 j/ G* w5 k# u1 `4 e& o
9 j+ Q8 g5 o8 H1 u! ^/ a0 N" c+ ^ " H# j1 i, I5 Y$ X; K/ [4 Z
) c5 O- n# T, Y" }3 M$ ]5 ~
我按照書中所繪“唐長安城布局復原圖”,從大雁塔的位置判斷,我在西安的家就位于安善坊內。于是上網狂搜安善坊。據《長安志·安善坊》注載:“高宗時,并此坊及大業(yè)坊之半,立中市,署領口馬牛驢之肆,然已偏處京城之南,交易者不便。后但出文符于署司而已,貨鬻者并移于市。至武太后末年,廢為教弩場,其場隸威遠軍?!?font class="jammer">) _: E" e5 q0 i" }7 U/ j
. S% y; v$ g$ ?. ?& @
7 O a- W/ R- G1 b% z7 X7 ~ W( |6 U- e8 W5 r& R
原來當年俺家是販賣牲口的中市,嘿嘿,說不定太白的五花馬在這里溜達過,可仔細一想,不對,武后末年就廢了,李白那時才剛剛出生。后又改為教弩場,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說不定薛仁貴在這里練過箭,又一想,還是不對,武后末年,薛將軍早死了。
' Q, p1 h9 Q0 ` N- ~! Q5 ~) E1 j: W
1 h+ g' r# v3 m* P, W- u# G% b) W# f' K; N6 c$ d# W/ j4 M" A
又看到一條,玄都觀,在長安崇業(yè)坊內。《唐會要》卷五〇玄都觀條記載:“本名通達觀。周大象三年,于故城中置。隋開皇二年,移至安善坊。”嘿嘿,玄都觀,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墒亲屑氁豢?,經學者考證,此為誤記,玄都觀一直在崇業(yè)坊。我也只好和劉禹錫迎面錯過了。7 c4 Z0 k! Z& v! ~0 y- F3 ]
1 d- V# N F1 I" ?7 d9 f8 R# z
$ u% Q9 @) ]. K( s4 W$ g0 H' R5 x1 |* x. i6 V* }8 l1 D. [! |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安善坊也好,庵上坊也好,我輩后人,只能借助各種各樣的口述和文字遙想當年了。我真心地感激這些文化的記錄和傳播者,沒有他們,歷史將是茫茫的暗夜!
. m: s9 w7 C% S: I$ d1 U( c8 ]% `
w& e7 }: H6 l$ ]& K. ^想著何時回到西安安善坊的家中,喝點酒,也在秋夜入夢,說不定這次真的會夢到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安善坊曾有過唐的馬鳴和弦聲,而且西安的家中,父親練過的長劍也在,我也學學稼軒,醉里挑燈看劍吧……+ J# S8 N0 R! U1 c
8 i4 {+ _( V) D) U# O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