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元戶籍制度在中國,農民幾乎是二等公民,他們無法享受城鎮(zhèn)居民同等的福利。人生而平等,沒有誰一生下來就低人一等,但因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他們一生下來就輸在起跑線上。
我國戶籍制度初期并未嚴格限制農民進城;你今天是農村人,后天落戶北京,就成為“北京人”。隨著時代變遷,我國戶籍制度日漸收緊,最后限制民眾自由遷徙。那么從開放戶口遷移到限制自由遷徙,這一過程是如何變遷的?
共和國辭典: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之變遷 2011-09-21 第 48 期
今日話題 四九年前后民眾可自由遷徙
“三反五反”
建國前夕,戶籍制度主要為了管制“反革命”分子
我國戶籍制度草創(chuàng)于解放戰(zhàn)爭末期。建國前夕,中共接管城市后, 城市人口復雜,流動性強,社會治安問題嚴峻。解決社會治安問題的舉措之一,就是需通過戶口制度來管理人口。
1948年中央社會部下發(fā)《新解放城市的公安工作介紹》文件,指出:“戶口工作是管理城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建立革命秩序、掌握社會動向,了解階級關系、限制壞人活動的工作基礎,是公安工作不可缺少的工作”。可見,這一時期戶籍制度主要為了建立“革命秩序”,管制“反革命”分子。
建國后,為配合全國性鎮(zhèn)反運動,擴大管制對象
建國后,戶籍管理延續(xù)了建國前夕接管城市的做法。1950年,公安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治安行政工作會議, 明確了戶口工作的任務:“發(fā)現、控制反動分子,管制他們不許亂說亂動,……以鞏固革命秩序?!睍h提出要有步驟地建立全國性戶籍制度,要求在十年之內達到弄清全國人口戶數。此次會議還強調:此前戶口工作在調查管制反動分子發(fā)揮的作用“非常不夠”,必須使之成為公安保安工作中有力武器之一。
按照此次會議的精神,在1950年底,戶籍制度建設與全國性鎮(zhèn)反運動緊密地結合了起來,并同時擴大的管制對象范圍。以北京為例,北京市將管制對象增加到7種人。除國民黨軍政警憲的舊官吏,還鄉(xiāng)團隊中小頭目,日偽漢奸分子,會道門骨干分子外,還包括了郊區(qū)被斗的地主、刑事犯罪分子和經司法結案西方,剝奪公民權、假釋、緩刑的犯罪分子。
城市戶口管理法規(guī)頒布,戶籍制度未涉及農村
1951年7月新中國首個全國性的戶籍法規(guī)《城市戶口管理暫行條例》頒布,《條例》只是“城市”的戶籍管理制度,戶籍的工作還局限在大中城市,農村的戶籍工作還沒有正式開展。
最初戶籍設計,并不限制自由遷徙
最初的戶籍制度,并不限制民眾的居住和遷徙自由的,城鄉(xiāng)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并沒有特別的限制?!冻鞘袘艨诠芾頃盒袟l例》第一條即開宗明義地說明:“維護社會治安,保障人民安全及居住、遷徙自由?!?br />
城鄉(xiāng)收入差距逐漸拉大,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謀出路
建國初期,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兩者差距逐漸拉大,1949年至1952年,職工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為60%~120%,而農村的收入的增長幅度為30%。特別是1952年土改之后,農村無地可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尋找出路。
這時期,城鎮(zhèn)人口出現快速增長。1952年,市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2.5%。1950-1952年,城鎮(zhèn)人口年均增長7.5%,遠高于農村人口年均增長1.3%的水平。大城市的人口增長更快,譬如上海市1951年,遷入人口100萬,遷出56.6萬多,凈流入達43萬多人。
“三反”“五反”后城市失業(yè)嚴重,政府勸說農民不要進城
恰逢此時,新中國出現了失業(yè)高峰。1952年,“三反”“五反”運動后,城鎮(zhèn)工商業(yè)開始萎縮,大量工商戶歇業(yè)停產,全國失業(yè)、半失業(yè)的人數約280萬左右。其中失業(yè)、半失業(yè)工人約有120萬。到1952底,全國無業(yè)者有376.6萬人。
城市失業(yè)嚴峻,大量農村人口又涌入城市,造成城鄉(xiāng)沖突。于是,政府干預農民進城。最初,政府并沒有強制限制農民進城,多為通過說服教育、勸導動員、組織勞動生產等柔性方式來干預農村涌入城市。
梁漱溟與毛澤東之間的“遷徙自由”爭論
這一次城鄉(xiāng)間的沖突,還引發(fā)關于“遷徙自由”的爭論。
1953年,梁漱溟在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擴大會議上發(fā)言說:“過去中國將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xiāng)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后,工作重點轉移于城市,從農民成長起來的干部亦都轉入城市,鄉(xiāng)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里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xiāng)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清苦,所以各地鄉(xiāng)下人都向城里(包括北京)跑,城里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予盾。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我們的建國運動如果忽略或遺漏了中國人民的大多數——農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為領導黨,主要亦在過去依靠了農民,今天要忽略了他們,人家會說你們進了城,嫌棄他們了。這一司題,望政府引起重視?!保ㄒ浴读菏閱柎痄洝罚?br />
梁漱溟的話不無道理,中共七大上就提出了“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和富強的新國家”,這個新國家“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fā)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毛澤東在大會政治報告中特別指出:“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和身體這幾項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并宣稱:“在中國境內,只有解放區(qū)是徹底地實現了”。毛澤東在這里所講的“身體”自由,即包括人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
不過這次對梁漱溟的意見,毛澤東是不認可的。他在次日的一次即席講話,不點名地反擊了梁漱溟。毛澤東說:“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須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fā)展重工業(yè)、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是工農聯盟,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引自《國史紀事本末 (1949-1999)第二卷·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實施,農民生活惡劣大批涌入城市
建國初期,我國對城市戶籍的控制較為寬松,不限制城鄉(xiāng)之間、城與城之間的自由遷徙,戶籍制度只要以政治控制為主,監(jiān)控“反革命”分子,維持新政權的穩(wěn)定;隨著移植蘇聯重工業(yè)的發(fā)展模式,需要農業(yè)為工業(yè)作原始積累,這種發(fā)展模式導致城鄉(xiāng)差距日漸拉大,城鄉(xiāng)沖突突出,農民用腳投票逃離農村,于是我國開始通過戶口制度進行社會控制,限制農民遷徙。
人們排隊憑票取糧
“一五計劃”開局糧食緊缺,中央實施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
1953年,我國開始執(zhí)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面移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而這一年也是戶籍制度統(tǒng)一的關鍵一年。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之一,就是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
新中國工業(yè)化計劃剛開啟,糧食就開始緊缺了。中央高層決定,實行農產品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敖y(tǒng)購”即有計劃地(向農民)收購糧食,“統(tǒng)銷”即有計劃地向市民供應糧食。這一政策實施,農民就不能私自進行糧食買賣了。
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實施,需要有準確的人口數據作為食品供應的依據。最便捷有效的措施,就是戶籍管理制度。此后,各地核對戶口,憑戶口簿簽發(fā)購糧證,此時戶口簿開始具有城鎮(zhèn)身份的效力。而在農村,也開始了農業(yè)集體化,遏制農民流入城市的勢頭。
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曝露問題:城鎮(zhèn)市民超出實際需要購糧,農民連“口糧”都被征
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實施的第二年度,就暴露問題:城市管得松,農村管得緊。
在城市,糧食供應的方法比較粗放,“有組織的群總,可通過其組織,對一般市民,可暫憑戶口簿來購買”,由于城鎮(zhèn)居民用糧一般都是自定的,所謂審批大多流于形式,不少居民超出需要購糧。
而在農村統(tǒng)購中強迫情況嚴重,很多農民被迫賣了“過頭糧”,有的連飼料糧、種子糧、口糧都賣了;而城鎮(zhèn)的糧食計劃供應又開口過大,銷量大大超過規(guī)定指標,城市居民能吃到的糧食一般高于農村。
農民生存狀況惡劣,大批涌入城市
農民被過度征購,雖然勞作更加辛苦,收入卻明顯減少,生存狀況持續(xù)惡化。于是從1954年春開始,大批農民紛紛背井離鄉(xiāng),外出謀生。1954年的遷移人數為2200萬人,1955年上升為2500萬人,1956年又繼續(xù)加大,達到了3000萬。許多人流入城市后,有的生活無著流浪街頭,有的淪為乞丐,甚至偷盜犯罪。
中央加緊建設農村戶口登記制度,監(jiān)視農村心懷不滿分子
問題暴露后,開始采取政策,遏制農民流入城市。在此之前,戶籍建設的重點在農村,這時,中央便加快了農村的戶籍制度建設步伐。
公安部制定工作計劃,針對戶口管理提出了兩點新要求,都是針對農村的,一是要求大中城市掌握農村流入大城市的人口變動;二是針對統(tǒng)購統(tǒng)銷以來農民緊張局勢,嚴格監(jiān)視農村中心懷不滿的堅持反動立場的分子,及時打擊有現行破壞的反革命販子和刑事犯罪分子。
中央整頓城市供糧:糧食供應直接與城鎮(zhèn)戶口掛鉤
但是到了1955年春,農民的糧食被過度征購,又遇上了天災,全國各地農民普本發(fā)生鬧糧風潮。中央不得不緊急整頓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
1955年8月,國務院正式頒布《農村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和《市鎮(zhèn)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兩個文件,把糧食的計劃供應指標就與城鎮(zhèn)戶口直接聯系起來。在農村,實行糧食定產、定購、定銷(簡稱“三定”)的辦法,明確農民自己解決吃糧問題;在城市,在“按戶核實”供應的基礎上,規(guī)定對非農業(yè)人口一律實行居民口糧分等級定量供應。
首設“農業(yè)戶口”和“非農業(yè)戶口”,城鄉(xiāng)二元戶籍體制開始形成
隨著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基本定型,我國對戶籍管理又做了相應的調整,一方面加緊了城鄉(xiāng)戶籍管理制度的建設,把“農業(yè)人口”和“非農業(yè)人口”在人口統(tǒng)計指標上劃分開來,一方面加強了對遷徙人口的管制,將原先有民政部掌管的農民戶口登記、統(tǒng)計工作統(tǒng)移交到公安部處理。
上述工作的開展,形成了新中國城鄉(xiāng)戶籍管理制度基本框架。戶口對民眾生活越來越重要。據北京、天津等城市1956年時的統(tǒng)計,公民經常需用戶口證件作證明的事項,即達30多種。
二元戶籍制度確立:堵死農民進城,出生決定命運
戶口簿
約1/3農民收入減少
1956年,城鄉(xiāng)社會主義、農業(yè)集體化基本完成。這時城鄉(xiāng)二元格局的利益沖突更加嚴重。
首先農民收入明顯減少。1956年,由于生產沒有增加,再加上副業(yè)收入減少和合作社開支過大,1956年農戶減少收入比例約占農戶的1/3或1/4。
農民不習慣合作化,外流嚴重
此外,被集體化后農民對已經不屬于自己的土地再無眷戀,不習慣合作社對他們的嚴厲管束,紛紛到城市謀生,農民外流的情況日益嚴重。僅1954年到1956年的3年間,遷移人數就達7700萬。進1956年、1957年,城鎮(zhèn)人口就增加了1664萬。據估計,這一時期從農村遷入城市的人口約占新增城市人口的56%。
民眾對限制遷徙自由不滿, 以憲法質問有關部門
按照當時“五四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
在限制農村人口落戶城市政策實施后,引起了不少職工和民眾的不滿。民眾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質問有關部門: 這是不是違反憲法和侵犯人權?“這算什么仁政?”。在整風鳴放中,許多言論到提到了保障公民居住和遷徙自由的問題。
公安部解釋控制城市人口是保障公民真正居住遷徙自由,不違憲
為此,1957年公安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首次對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居住和遷徙自由作出新的解釋:當前控制城市人口不但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且也符合廣大群眾目前的利益……正式為了保障公民真正居住遷徙自由的一種正確措施?!度嗣窆病冯s志進一步解釋:憲法上所指的居住和遷徙自由,是之不違背國家、人民利益下的自由,而不是不顧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個人決定自由。所以,不準隨便遷移戶口,不違背憲法的規(guī)定。
公安部這一解釋是否牽強是一回事,但確實是不符合程序,因為憲法的釋法權只有司法部分或議會。公安部做為暴力機關,顯然不具備憲法的解釋資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頒布
195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以毛澤東名義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條例》在法理上沿用了上述公安部的解釋,標志著中國城鄉(xiāng)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
《條例》規(guī)定: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xù)。這是控制人口遷徙的基本制度,即農民要求遷入城市,需要先向擬遷入的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申請,城市戶口登記機關審查合格后,簽發(fā)“準予遷入的證明”,若審核不通過,就不能遷入。這實際上就是,戶口登記機關徹底控制人口遷徙,改變了建國以來人口自由遷徙的情況。
《條例》出臺是“不能讓農村勞動力外流”
時任公安部部長羅瑞卿說明當時《條例》的制定目的:是“既不能讓城市勞動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讓農村勞動力外流?!彼€批評有的城市機關、單位“私自招工”,“向農村索要戶口”,或讓“從農村盲目流入城市沒有戶口的人員”長期居住。
三年困難時期,餓死者無數
《條例》公布后,毛澤東發(fā)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體制,要求消滅“商人,囤積糧食者,投機者和高利貸者”,特別強調“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不得從事商業(yè)活動”,致使農村副業(yè)和市場萎縮。而它也使農村人口的戶籍管理有了可靠的行政手段,把農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秦暉指出這種體制是一種“國家控制但由農民來承擔后果”的經濟,作為原始積累手段,體制束縛嚴重卻未提供任何保護。
大躍進致使農村糧食大量減產,全國城鄉(xiāng)爆發(fā)大饑饉。由于農民被限制進城謀生,又不能從事糧食買賣以及副業(yè)生產,此外還要向城市供應糧食——被公社化之后,農民唯一的選擇就是種地了,但種地得餓死——據統(tǒng)計,三年困難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高達數千萬人。
三年困難,四川就算糧食匱乏仍向全國調糧
以四川為例,三年困難時期,四川為全國各地輸送糧食147億斤。1959年春,四川各地浮腫時有發(fā)生,到秋后猛增,死亡迅速增長。1960年初,四川140個縣浮腫病流行,死亡率達53.9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23‰。 …[詳細]
(參考資料《中國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的建立》,王海光,《中國當代史研究》九州出版社)
|
|